發布時間: 2021-02-05 16:06 瀏覽: 3054
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,我們經常會遇到單憑自己的力量難以解決的問題,這時就會不可避免地需要去找別人來幫助我們。俗話說:“單絲不成線,獨木難成林”,很大程度上可以說,找正確的人,辦正確的事,遠比自己單打獨斗要高效得多。
但是,人際間的關系就像是一張巨大的網,而我們分別處在網上的不同位置。有時,我們遇到的難題找我們的熟人或者朋友,輕易地就能辦成,不需要耗費太多的成本與精力。但是,也有些難題,我們找不到門路,很多朋友都會犯難,不知道該怎么去求人辦事才能既自然又高效。
那么,在遇到這種我們既沒有關系,又沒有資源,還想要求人辦成事的時候,應該怎么辦呢?
其實,很多事都逃不過“人性”這個圈子,只要我們找到正確的方法,便都能輕易解決。民國時期,人稱“厚黑教主”的李宗吾所著的《厚黑學》中,對這類問題就做了很好的剖析。根據這本書中的論述,我總結了這3點,只要大家運用得當,成功率就可以大大提高:
丨怎么順利找到“能辦成事的人”
第一條:怎么順利找到“能辦成事的人”,要學會給自己“修路搭橋”
每個人遇到的難題都不一樣,像上面所說,當我們遇到的難題超出了我們的人際關系范圍,能解決這個難題的人,你不但不認識,你身邊的朋友也沒人熟悉。直接找人家,顯得太突兀,想找中間人,又不知該如何去找。這種情況下,應該怎么辦呢?
這個時候,就要學會給自己“修路搭橋”了。什么意思呢,這就像你和你被求的人之間隔著很遠的距離,你自己無法直接一步走到人家跟前,便要如同修路搭橋一樣,一步一步地把你們之間的路連通起來。如此,便能夠很自然地找人家辦事了。至于怎么“修路搭橋”,這里面也很有學問。
比如,想找人幫忙辦某件事,經打聽得知,此事只有C君可以辦。而自己跟C君又不熟,但是聽自己的朋友A君說,他知道他認識的B君跟C君有交集。這個時候,便找到了這個橋的搭法,我們便可以通過A君認識B君,再經B君去找C君,自然就找到了辦事的門路。
假如這中間再多幾個人,我們少不得要搭A-B-C-D-E的橋了,正如宗吾先生在《厚黑學》中提到的“鉆”字訣,有孔就鉆進去,沒孔自己打孔也要鉆進去,這事才有辦成的可能。到此,事情才算完成了第一步。
丨怎么讓被求的人愿意幫助我們
第二條:怎么讓被求的人愿意幫助我們,要善用“共情”這一招
當走通了第一步,知道該找誰之后,剩下的便是如何才能讓我們“被求的人”愿意幫我們。這里很多朋友都有一個誤區,是什么呢,就是總按自己的意愿去求別人,認為人家“應該、或許”會喜歡這樣,我且先去試一試。
比如,別人喜歡運動,你送人家一套文房四寶,結果,別人對你不但沒有任何興趣,反而惹得人家不高興,碰了一鼻子灰,事情也沒有辦成。那么,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么呢?
這個時候,我們就要學會用“共情”這一招。因為在求人辦事的時候,我們是處在弱勢的一方,如何將這個弱勢消除,那便是要了解別人需要什么,喜歡什么,如此才能拉近雙方的距離。這個原則,對第一步中的“A-B-C”每個人,都要時刻注意,哪一步做錯了都不行。
有的人喜歡直接點,可能你送他金錢器物,他便歡天喜地。但有的人,卻可能希望真誠相待,你只有與他交心,才能真正使他愿意幫助你。所以,要想辦成自己的事情,就要花心思去和別人“共情,”這一點必須要謹記。
你大可注意一下,你周圍那些善于求人辦事的人,肯定大都精于此道。
古人說:“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”,這個“利”,就是“共情”,知道了你要去求的人需要什么,喜歡什么,你再去順著他的需求和喜歡去攻克,事情便很容易水到渠成了。
丨事情辦成之后,要學會“善后”
第三條:事情辦成之后,要學會“善后”
事情辦成了,各方皆大歡喜。但是事成之后,該怎么對待“A-B-C”這座橋上的人呢?有些人喜歡做“一錘子買賣”,辦完事之后,便直接把這座橋拆了,不再去管它。
結果,等到再次需要求別人的時候,被求的人,有些不以為意,你來找我,我便接著給你辦。但也有一些人,會生出這種想法,“你小子,平時用到我的時候來找我,不用我的時候便對我不管不問,簡直沒把我放在心上。你的事,還是放放吧”。這便是不會“善后”的弊病,導致前功盡棄。
所以,各位如果想讓別人以后愿意繼續幫助我們,就要花些心思,學會共情,看看他們到底是什么樣的人,適合什么樣的維系方式,萬不可按照自己想當然的方式,這其中大有深意。
無論去求什么人,去辦什么難事,都有跡可循。事雖不同,但理相通。把這座“橋”修好了,修牢固了,學會這“修橋”和“護橋”的方法,便可無往而不利。